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读陈立博士《重构高效课堂》有感

时间:2024-06-19 22:31:09
读陈立博士《重构高效课堂》有感[本文共1509字]

暑假期间,我再次读了陈立博士所著的《重构高效课堂》,读完第三章的“高效课堂核心关系”后,我的脑海里不知怎的想起了北宋张先的《千秋岁》一词中两句:“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这两句词写的是男女在他们的情网里,通过千万个结,把彼此牢牢实实地系住,谁想破坏都是徒劳的。

我会联想起这两句词,可能是因为陈立博士在文中总是在拿恋爱中的男女来举例子吧。例如,陈立博士在讲到“讲”和“教”的关系时,她就说教师总问的“为什么我教了,他不学?”“我教了,他不学我有什么办法?”就像是“我表白了,但是他不爱我。”一样,虽然听起来很令人沮丧,但是这种沮丧却毫无道理,也没有办法让别人同情。

我在教学后也总是发出这样的慨叹:我尽力教了,他们不学,那问题一定都出在孩子们的身上。其实,我们真该扪心自问:为什么那么认真地教他们,他们却不学?我们是不是做的每一件事,讲的每一句话只是从自身出发的?到底有没有真正地把我们所要教的对象——学生放在首位?有没有打从心底认同他们和我们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是平等的?

我想正是由于以上原因,陈立博士才将“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放在了“高效课堂核心关系”的第一位。教师必须要承认和学生之间是平等的人与人的关系。“这对平等关系在相处中,教师要做到对学生的全盘接受,尊重学生作为独立生命个体的存在感、价值感。”

这与习近平在2014年9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中说的“做好老师,要有仁爱之心”何其相似。习近平强调老师要具有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宽容学生的品质。他认为离开了尊重、理解、宽容就谈不上教育。“受到尊重、得到理解、得到宽容,是每一个人在人生各阶段都不可缺少的心理需要,儿童和青少年更是如此。”“好老师应该懂得既尊重学生,使学生充满自信、昂首挺胸,又通过尊重学生的言传身教教育学生尊重他人。”

我想,如果想解决“为什么我认真教了,他却不学”诸如此类的问题,第一步要做的就是建立其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尊重学生的人格,呵护学生幼小的心灵,用自己的信任与关切,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欲。用细心发现每一名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用关心拉近与学生心灵上的距离;用肯定和鼓励温暖学生脆弱的心灵;用爱心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做孩子的知心朋友。

当然,只是理清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还是不能彻底解决之前的问题的。陈立博士还提出了“讲”和“教”的关系。她认为“讲”并不等于“教”,一个完整的“教”应该包括:目标设定——整体规划——分步实施——过程管理——评价反馈——自我改进。而“讲”只是教师完成“教”这个工作采用的多种方式的一种。可能有的教师不用“讲”也能很好地完成“教”这项工作,而有些教师一直讲,累倒在讲台上,也并不一定将“教”的工作完成。陈立博士说这就像光是说句“我爱你”就让人以身相许一样,都是不讲道理的。只有做足了“我爱你”的行为,才能让别人感受到你的爱意。教师要通过正确的教学行为构建学生的学习,学生才会“学”才会感激。

“听”和“学”的关系亦如此。不是“听”就能学会。“听到”不能等同于“听懂”,更不能等同于“学会”。陈立博士将学生的学习过程也分成了六步:学习目标设定——围绕目标搜寻信息——形成独立见解——分享独立见解——根据反馈调整认知——内化形成趋近目标的独立见解。所以教师不能仅仅寄希望于学生的听,更应该让学生通过不断地操练、反思、改进才能越来越接近当初所定的学习目标。

陈立博士也提出“教”和“学”也应该梳理清楚。必须要确定的是教师的“教”和“学”必须得有机统一起来,才能从中找到提高教学效益的方法。“教师教的内容其实就是学生学生的内容,教师教的步骤就是学生学的环节”。但是我们也要清楚的是,学生“学会”的标准并不是简单地会背、会写字词等基础性的知识,而应该是以知识为载体,具备学会运用知识的能力。所以,教师在“教”时要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需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到底要学什么?怎样才算学会?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教”与“学”的统一。

我们作为一线的教学工作者,只有将这些关系搞清楚,并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转变自己的教学思想,把该打上结的打紧些,把该散开的结尽早松开,让自己心网上的“千千结”更有条理性,才能从内在支撑着高效课堂尽早成为现实。

《读陈立博士《重构高效课堂》有感[本文共1509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