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

党员读书笔记之《江村经济》

时间:2024-09-01 08:17:44
党员读书笔记之《江村经济》[本文共8677字]

第一篇:《江村经济》读书笔记

《江村经济》读书笔记

经济与管理学院 10物流管理 伍宝裕 20140800115

在专业课老师的推荐下,终于读完了这本费孝通先生的《江村经济》。《江村经济》是一本描述中国农民的消费、生产、分配和生活等方面的书,是费孝通教授根据对中国东部,太湖东南岸开弦弓村的实地考察写成的。它旨在说明这一经济体系与特定地理环境的关系,以及与这个社区的社会结构的关系。读完这本著作,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费孝通教授使用的平实朴素的语言和对江村深入细腻的描述。而且,《江村经济》不仅在其专业性方面给人以知识和启蒙,更重要的是是书中所体现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准则以及社会责任给人以无限的使命感。

开弦弓村的村民的日常生活中,文化为满足人们的需要,提供了各种手段来获得消费物资,但同时也规定并限制了人们的要求。文化对于村民的消费有着一定的控制作用。村里的房屋都设计有堂屋。堂屋是住房中占地最大的,一般用来做劳作的场所,例如养蚕,缫丝、打谷等等。它也是人们接待客人或存放农具、农产品以及供置祖先牌位的地方。在村庄中,除了生产,人们的主要活动是聚会、出会和一些宗教、祭祀活动。这些细节体现了这个村庄以农业生产为主,但也有一些副业等的发展。而在一代代传承与发展中,村民们保留了许多习俗文化。

在地理环境中,作者曾提到,由于人们所占土地不同,人们所从事的职业也有许多种。主要可以归为四类:农业、专门职业、渔业和无业。但不管如何划分,这些职业的类别并不是互相排斥的,而且它们的划分也不是绝对的。从这些职业所从事的人中,我们可以分析出,大部分的人使用土地从事农业生产,但他们不仅仅只从事农业生产,还有其他的如蚕丝业的乡村工业生产。还有部分因成年男子死亡,只有寡妇和儿童等的家庭,不靠自身劳动过日子,而是依靠出租土地生活。

在从事农业生产中,天气条件很是重要。人们根据传统的节气表和一些进步的生产技术来安排农业生产。而土地的占有促使了雇农和小土地出租的产生与发展。这种生产方式也有效地利用了劳动力和土地资源,有利于当地经济的发展。

除去农业生产,蚕丝业是这个村里的居民的第二主要收入来源,这也是太湖一带农民的特点。前面说过,蚕丝业在后来有所衰退,也正是如此,当地人们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在改革中,促使变革的主要力量是世界经济的衰退、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当地一些技术人才的积极参与。另外政府的重视和帮助也同样起到了重要作用。当然,在改革中也有许多问题,比

如技术革新进退维谷。费孝通先生也提出了他对于乡村经济发展的建议:通过引进科学的生产技术和组织以合作为原则的新工业,来复兴乡村经济。

《江村经济》被无数学者奉为调查文学领域的典范,它完成了人类学从对未开化状态的关注向先进文化、本文化关注的转变。之前,人类学家以研究原始文明和异文化为主要目标,这一特性使得人类学"好古、猎奇和不切实际"。布·马林诺夫斯基在这部书的序言中高度称赞了费孝通先生用人类学方法对先进文化、本文化进行研究的尝试,认为"那面向人类社会、人类行为和人类本性的真正有效的社学分析的人类学,它的进程是不可阻挡的"。因此,这部书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学界都具有标志性影响。

在书中老先生提出“中国农村的基本问题,简单地说,就是农民的收入降低到不足以维持最低生活水平所需的程度。中国农村的真正问题是人民的饥饿问题。”“最终解决中国土地的问题的办法不在于紧缩农民的开支而应该增加农民的收入。因此,让我再重申一遍,恢复农村企业是根本措施。”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找到问题的根本所在,解决问题的办法不是坐在办公室想出的。费老先生通过实地调查,提出了自己的新观点:解决农村问题的出路是恢复农村企业。暂且不论这个观点对不对,至少这是费老通过具体的调查得出的,而且今天乡镇企业确是成为了农村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途径。经济社会发展到今天,农村问题仍然是国家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农村问题仍然没有解决,农民的温饱问题解决了,可是离富裕还有相当一段距离。解决农村问题需要更多的社会工作者的实践调查,由此可见专业老师所开展的下乡调查实践活动是很有必要的。

在整部书的最后,费孝通先生着重讲述了中国的土地问题。他指出,中国农村的基本问题,简单地说,就是农民的收入降低到不足以维持最低生活水平所需的程度。而农民的主要开支又在土地的使用上。我们应认识到,仅仅实行土地改革、减收地租、平均地权,并不能最终解决中国的土地问题。解决中国的土地问题的关键应在于增加农民的收入,而不是紧缩农民的开支。因而费孝通先生再三重申,恢复农村企业才是解决中国的土地问题的根本的措施。

众多的学术书籍让我深虑、反思、沉迷,但没有一部学术著作令我读完之后如此感慨。读完《中国土地问题》的最后一段,没有煽情华丽的文字,只有出于满腔爱国热诚和对民族危机的痛心疾首而发自内心的呐喊。这是中国老一辈学者的学术人格体现,我相信这也是成一名优秀学者的基本要求。这份化为学术研究动力的民族热情在我们今天学习研究中也同样值得继承和发扬,其价值绝对不逊于对费教授学术思想的探讨!

第二篇:《江村经济》读书笔记

淮阴师范学院蔡旭东历史文化旅游学院

《江村经济》读书笔记

由于是被调剂过来的原因,对这个专业不感兴趣,所以一直都没有生出要看关于这个专业的著作的念头。当老师说要找一本书看,然后写读后感的时候,还在心中偷偷埋怨过老师。但是,再如何不想,作业总也是要交的,所以便带着某种复杂的心情去把书给借了回来。然而,一个星期过去了,一个月过去了,书仍是借回来时干净整洁的样子,一页都没翻看过。奈何,上个星期被告知这一周要交论文,这才猛然想起这本书的存在,终于把尘封在角落的书找了出来。

说真的,对我这个看惯小说的人来说,费孝通教授的这本《江村经济》确实是太过乏味了点,但是,想到要交作业,把它合上的手便就硬生生的停住了,深呼吸呼口气,仍是耐着性子把它看下去。

费孝通教授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人,但同时他也受到西方教育的熏陶,所有,在这本书中我看到的不是一名偏激爱国者对自家文化的,也不是一名崇尚西化的海归对自家传统的诋毁。费孝通教授站在了中立的位置上,以一名旁观者的目光,加上一颗热爱祖国的心,通过使用实地调查法,为我们讲诉了三十年代中国东部,太湖东南岸开弦弓村农民的消费、生产、分配和交易等体系。对于近代中国,乃至现代中国的农村改革建设都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正如序中马林诺夫斯基所说:此书虽以中国人传统的生活为背景,然而它并不满足于复术静止的过去。

《江村经济》旨在说明这一经济体系与特定地理环境的关系,以及与这个社区的社会结构的关系。那时候的中国正处于动荡时期,随着西方文化的入侵,同中国当时大多数的农村一样,开弦弓村也正经历着巨大的变迁。

开篇的第一章,费孝通教授就为我们详细的介绍 ……此处隐藏3585个字……方便了对土地的管理。不在地主在当今社会也以一定的形式存在,至少在我的家乡,有大批的人已经转入到城市,或者外出务工、定居。但是他们的土地主要是通过口头的方式免费让给亲人或者乡里耕种,处于一种比较原始的无序状

态。在当今城市经济发展较快,务工收入远高于留守在农村务农的情况下,土地的价值很难得到重视。这些外出的人把土地转让给其他人耕种,为的不是提高收入,而是不至于让这些良田丢荒。因此,加强土地流转,提高规模经营效益,以解决当前农村地区大量的低收益的土地,增加留守在农村人口的收入,是当前学者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文中还提到了关于继承的制度,简而言之,就是当大的儿子对贡献多,所以应该在分家时得到多一份的土地,当小的儿子则应该在尽了赡养父母的责任后,在父母终老时获得父母份额的田地,使得兄弟之间最终的土地量大体一致。这种继承制度体现一种科学的思维,对儿子来说,是一种很好的激励制度,要想取得较多的土地,就要对家庭有贡献,就要尽赡养父母的责任;对父母来说,也是一种很好的保障,防止没人养老的情况出现。但是这种情况带来的一个问题就是土地会越分越小块,不利于耕种和提高效率。我在阅读《中国土地制度史》中看到古代有一种继承制度叫嫡长子继承制,也就是只有正房的大儿子有继承权,其他子女均无继承权。这种制度,虽然能较好地保障土地不被分块,但对于子女之间来说,我个人认为是很不公平的。同时父母的子女,同时平等的人,为什么有的可以继承大块的土地财产,有的却一无所得?当然,在古代,估计是没有人权、平等之类的说法的。在当今社会,这种嫡长子继承制度已经走不通,而江村的这种继承制度,估计是比较符合农村的情况的。

第五篇:《江村经济》读书笔记栗利琴

《江村经济》读书体会

2014级农村与区域发展硕士栗利琴

一、作者简介及读书背景

《江村经济》的作者是费孝通先生。费孝通(1910年11月2日—2014年4 月24日),汉族,江苏吴江人。是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第七、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这是费孝通先生的简介。除此之外,我还想加一句:是很多研究社会和农村问题学者心中的偶像。

了解费孝通,是在上“农村社会结构与变迁”这门课的时候。老实说,我对这门课没什么兴趣,直到老师给我们看了一段叫做《遗爱大瑶山》的视频之后,对费老的经历使我深受感动。这是怎样的一种精神境界,这是怎样的一种科学态度,才能让一个年轻人能够承受的了失去至爱的痛苦,而费老又是怎么样的一路走过来的!李明华老师话语中流露出了对费老的崇敬和仰慕之情,我对这一切则是充满了敬佩和无限的思索??

二、全书回顾

《江村经济》是费老在伦敦经济学院就读期间,获导师、人类学家b.k.马林诺斯基教授鼓励,用对中国东部,太湖东南岸开弦弓村的实地调查资料,写成的博士学位论文,被马林诺斯基称之为人类学发展史上的新的里程碑,并由此奠定了他在中国人类学乃至国际人类学界的地位。全书描述了中国农民的消费、生产、分配和生活等方面的内容。阅读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费孝通教授使用的平实朴素的语言和对江村深入细腻的描述。通过阅读,我可以感受到几十年前江村人民的那种生活场景,例如江村村民车水的场景,养蚕的场景以及和小贩交易的场景等。本书共计16章,分为前言、调查区域、家、财产与继承、亲属关系、户与村、生活、职业分化、劳作日程、农业、土地的占有、蚕丝业、养羊与贩卖、贸易、资金、中国的土地问题。这所有的内容我并未读完,只是选取了一些感兴趣的内容品味了一下,理解能力有限,能写多少就多少吧。

三、读书心得

阅读本书之后,我不仅通过作者对江村的经济、社会和人文等有了较深的认 识,而且很自然地把书中描述的一些制度和文化等方面的内容拿来与我家乡的情况作比较,如书中提到“大致的观点是,这些祖宗的鬼魂生活在一个和我们非常相像的社会中,但在经济方面他们部分地依靠子孙所作的奉献,这就是定时地烧纸钱、纸衣服和其他纸扎的模拟品。因此,看来死者在阴间的福利还是要有活人来照管的。”这些观点,至今在我的河南家乡仍然是深深地扎根在村民的意识中的。费教授描述的是70多年以前的生活场景和观念,但在今天,我家乡的村民仍然保留着这种观念,有的人认为这是一种落后,包括费老所写的这种现象,就是想呈现一种落后现象吧。但是我不这么认为,因为在我的家乡,给死者烧纸钱、

纸衣服,甚至是现在出现了烧纸银行、纸轿车,与其说这是一种落后是一种迷信,不如说是生者对死者表达缅怀、表达想念的一种慰藉的举动。并且这样的习惯已经成为了一种风俗,成为了人们每年都要必做的一种活动,成为了人们心目中的一部分,这是对亲人的留恋呀。

还提到的“但兄弟之间分家后,仍然可共用一间堂屋(第七章第2节)。祖坟不列入真正的财产,因为它对子孙后代没有任何用处,相反,后代有修缮祖坟的义务。”对这种情况深有同感,我的姓氏是“栗”,在中国姓氏中是极其少见的一种姓氏。而对于我们这些姓着“栗”的稀有姓氏的人们来说,祖坟就是联系全村、全市、全省乃至全国上下栗姓人的纽带。每年春节,上祖坟的人来自四面八方、社会各界,也就是在这样的场合才能见到我们姓氏中的佼佼者。大家彼此聊天,谈事业,谈生活,其乐融融。

文中还论述了不在地主的土地经营模式,主要是通过一个中介机构,把这些土地出租给佃户,地主也不亲自上门收租,而是通过这个机构。通过这种模式,大大方便了对土地的管理。不在地主在当今社会也以一定的形式存在,至少在我的家乡,有大批的人已经转入到城市,或者外出务工、定居。但是他们的土地主要是通过口头的方式免费让给亲人或者乡里耕种。这些外出的人把土地转让给其他人耕种,为的不是提高收入,而是不至于让这些良田丢荒。因此,加强土地流转,提高规模经营效益,以解决当前农村地区大量的低收益的土地,增加留守在农村人口的收入,是当前学者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四、结语

以上是我阅读本书时结合自己家乡的实际情况的一些体会。费孝通教授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人,但同时他也受到西方教育的熏陶,他站在了中立的位置上,为我们讲诉了三十年代中国东部,太湖东南岸开弦弓村农民的消费、生产、分配和交易等体系。对于近代中国,乃至现代中国的农村改革建设都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正如序中马林诺夫斯基所说:此书虽以中国人传统的生活为背景,然而它并不满足于复述静止的过去。

我们应看到费教授在写作过程中的谨慎态度,尽管资料比较详述,但在需要数据支撑而无法获得时,费教授也坦言了其力所不能胜任,如书中有提到“选定几个有代表性的实例,在一个时期中,系统地记录消费项目和数量。但本文尚不能提供这一类的数据···”还提到“关于商业和手艺是否原来就是从外面传来的一种新的职业,我手头没有资料可以说明这一点,但我们有理由猜想一些新的手工艺往往是通过某些渠道从外边引进的···”等,体现了其谨慎的学术态度,这是我们当下学者应该学习的。

2014年4月12日

《党员读书笔记之《江村经济》[本文共8677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