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范文

强化社会管理创新主要做法经验材料(精选多篇)

时间:2024-08-19 22:31:11
强化社会管理创新主要做法经验材料(精选多篇)[本文共20323字]

第一篇:强化社会管理创新主要做法经验材料

强化社会管理创新主要做法经验材料

社区是基层社会管理的基础,加强社会管理的重心在社区,改善民生的依托在社区,维护稳定的根基在社区。**县城市社区管委会针对社会管理面临的新形势、新特点、新问题,把加强社区社会管理作为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切入点,大力推进社区管理服务体系建设,着力加强综治基层基础工作,走出了一条以加强社区社会管理,提升社会管理整体水平的新路子,让群众切身享受到了社会管理创新带来的实惠,群众安全感、满意度大幅上升。在今年公众安全感调查中,**县城区居民安全感达到98.68%。

一、大力推进社区社会管理服务体系建设,为加强社区社会管理奠定坚实基础

**县城市社区管委会在推进社区社会管理创新中,根据新时期加强社区社会管理的新要求,积极适应社会职能社区化、社区党员属地化、组织形式多样化、思想生活方式多元化的形势,围绕"改善民生促和谐、服务居民聚人心、加强党建抓落实"的工作思路,通过典型引导、以点带面,全面提高社区社会管理水平。在加强和创新社区社会管理工作中,街道社区结合实际,推出了创新社区社会管理"一五二四"服务管理模式,着力建设覆盖社区全体成员、服务功能完善、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较高的社区服务体系。

(一)健全完善"一个服务阵地"

街道社区以打造群众满意的社区服务品牌为抓手,积极创新社区服务方式,把服务由居民等、催、忧、求向民思我想、民需我办、民困我帮、民求我应转变。通过整合资源,投资50万元对4个社区原有的办公活动场所进行了改、扩建维修装饰,确保每个社区均有一个"便于管理、便于服务、便于居民自治"的服务阵地。健全完善社区服务平台,将"党员服务、劳动保障服务、综治司法服务、社会救济、最低生活保障、外来人口服务管理"等项目统一纳入,实行一站式受理,为社区居民提供高效便捷地服务,实现了"办公场所最小化,服务功能最大化",规范了社区管理服务行为,极大地方便了居民群众。

(二)建立健全"五大组织"

1、建立健全社区党组织,调整组织设置,强化统筹协调,加强党员分类管理,深化拓展在职党员在单位争当业务先锋,在社区争当居民模范的"双岗双争"活动,充分发挥社区党组织参与社区建设、服务居民的先锋作用和社区社会管理中的核心作用。

2、建立健全社区自治组织,着力提升社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能力。

3、建立健全社区综治组织,建强社区综治阵地,完善组织机制,组织开展社区的各项综治基础工作。

4、建立健全社区群团组织,充分发挥群团组织在推动社区妇女儿童维权工作、青少年帮教工作、社区救助、教育培训、丰富社区文体娱乐活动等方面独特的优势和作用。

5、建立健全社区社会组织,充分发挥民间组织促进社区体制创新、提高社区自治水平、服务居民群众、承接政府职能的作用。

(三)全力加强社区"两项管理"

1、加强社区网格化管理。根据"街巷定界、规模适度、无缝覆盖、动态调整"的原则,因地制宜,合理划分社区网格,把四个社区划分成41个网格,每个网格配备一名网格管理员,让所有条块力量都聚集到"格",所有服务管理都聚集进"网",推动各类社会服务资源在网格这个基本单元上聚集整合,做到了"人往格中走、事在格中办、情在格中联",形成了以网格化管理为基础的全方位、动态式、人性化服务的管理格局。

2、加强社区信息化管理。街道社区积极探索构建以人为本、网格化管理、信息化支撑、全程化服务的"一本三化"新体系,筹集资金102.6万元,建立起**县街道社区管理服务系统。将社区内的实有居住人员基本情况、党建群团建设情况、综治信访、居家养老服务等信息纳入信息平台,不同部门、不同用户在登录此平台后,根据权限设定呈现相应的内容,在保护社区居民隐私、保障信息安全的同时,实现信息最大限度的透明公开,高效使用。同时,辖区41个网格管理员下沉到社区,采集社情民意,通过信息体系上报到街道,街道实时监控各类问题的处置情况,极大地提高了问题的发现能力和处理效率,有效实现了社情全摸清、矛盾全掌握、服务全方位。

(四)倾心抓好社区"四类服务"

1、抓好以党建为主要内容的先锋惠民服务。按照"一流党建保障一流社区服务"的总基调,立足"关爱人、服务人、教育人、凝聚人"的理念,开展了以实施"连心、民心、爱心、暖心、怡心"工程,创建"汇集民声的聚集园、居民办事的便捷园、社会救助的温馨园、居民生活的和谐园、文化生活的娱乐园"为载体的党建品牌创建活动,构筑了社区党建服务新体系,打造了先锋惠民服务品牌。

2、抓好以民生保障为主要内容的居家养老服务。开展社区救助、社区养老、家政服务,保障社区老干部、老劳模、重点优抚老军人、残疾人等服务对象的基本生活。通过采取"一助一"结对服务的方式,定时到服务对象家中开展帮扶、卫生清扫、精神陪聊等家政助老服务和医疗卫生保障、精神慰籍和文化生活服务,最大限度的解决社区服务对象的后顾之忧。

3、抓好以重点人群为主要内容的弱势救助帮扶服务。街道社区注重对重点人群的人文关怀,建立"社区矫正安置帮教管理中心",给社区服刑人员、刑释解教人员提供技术培训和就业扶持;举办残疾人技能免费培训;为生活困难家庭办理城市低保,不断提升社区为民服务质量。

4、抓好以满足居民多种需求为主要目标的社区社会化服务,培育社区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社会组织,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区管理和服务,为居民生活需求提供更多的便利服务。如各社区开办的爱心超市、假日学校、道德讲堂、绿色网源等社会服务体系,满足了居民群众多形式、多项目、多层次的需求。

二、大力推进社区综治组织和阵地建设,为加强社区社会管理夯实基础平台

社区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社区综治组织在缓解社区居民社会压力、化解矛盾冲突,维护社区和谐稳定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此,街道社区整合资源,大力推进社区综治组织和阵地建设,夯实社区综治工作基础,夯实了社区综治工作的基础。

(1)建立标准化社区社会管理工作站

根据加强基层社会管理的需要,街道社区按照方便管理、方便工作、方便群众的原则,对社区社会管理载体规范化、标准化作了统一要求。四个社区均将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防邪反邪工作站、禁毒工作站、社区矫正安置帮教工作站、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站、矛盾调处工作站、法制宣传工作站"等基层管理职能进行整合,建立规范标准的社会管理工作站,由社区党总支书记统揽指挥,实现矛盾纠纷联调、社会治安联防、平安法治联创、突出问题联治、管理服务联动、重点工作联抓。

(2)整合充实社区综治力量

四个社区均按照"112211"即"一名综治指导员、一 ……此处隐藏17359个字……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重新犯罪。我们以“和谐回归”为主题,不断创新管理、强化机制、拓宽安置帮教渠道。2014年以来,全市共登记接受刑释解教人员201名,帮教率达100%,就业安置率达90%,重新犯罪为零,实现了释解人员“出来有人接、接回有人管、就业有人帮、困难有人助”的新工作模式。

我们的做法是:

一、从一个整合入手,做到面对面衔接

安置帮教工作是一项长期、繁杂、艰难的系统工程,单凭主管部门一方面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它必须是社会相关职能部门的资源整合,形成一股合力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市开展安置帮教工作以来,一直受到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我们成立了由市综治办主任为组长,各镇(街道)和司法、公安、民政、工商、税务等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的安置帮教领导小组;全市10个镇(街道)和村级、社区也

成立了相关机构,形成了横向、纵向联合的三级安置帮教工作网络,为安置帮教工作提供了三方面的保障:一是坚强的组织保障;二是坚实的财力保障。市政府财政部门每年专项拨款四万元;三是择优的就业保障。市人社局及帮教基地多年来实行择优、推荐就业。

为使安置帮教工作不脱节,我们做到两个面对面衔接。即市司法局安帮办与监所的对接;司法局安帮办与各司法所的对接。刑解衔接是帮教安置的重要环节,也是确保刑释解教人员不脱管漏管的前提和基础。我们采取“面对面”衔接制度,一是在刑释解教人员出狱前一个月,积极和监所取得联系,及时掌握了解服刑在监所期间的基本情况。在收到《刑满释放人员通知书》和《解除劳教人员通知书》后,及时予以登记,为以后的回归社会管理掌握第一手信息;二是登记后立即下发辖区司法所,要求释解人员协同家属到司法所报到,该所根据具体情况将其划入“三项管理”中的一项,同时与释解人员签订帮教协议责任书,确保回归社会的“浪子”有管、有帮、有教,确实感到不孤独、不彷徨、不苦闷,回到了政府部门温暖的怀抱。

二、从三项管理着眼,实行多元化帮教

三项管理,就是释解人员到司法所报到后,司法所根据原犯罪名及在监所期间的表现,将其划分三类:规范管理、重点管理、专项管理。

1、规范管理,就是对每个刑释解教人员建立工作台账,实行一人一档、分类列入,建档率100%,做到底数清、情况明。这是最基本的规范化统一管理。

2、重点管理,就是对于违法犯罪较大的“两劳”人员,将其列入重点管理之类。这一类人群,要求各司法所每月要详细记录本月的表现情况并跟踪回访,因人施教,预防其重新犯罪。

3、专项管理,就是对违法犯罪严重或社会影响巨大的释解人员,在教期间又不服从管理者,我们将其列入专项重点管理。对于这一类人员,要求各司法所每周跟踪回访,每周对其再进行集中学习教育,结合其思想动态,有的放矢,予以重点施教。

释解人员到司法所报到后,工作人员要及时与辖区的村级(社区)以及帮教志愿者取得联系,建立由司法所工作人员、村(社区)干部、志愿者以及刑释解教人员家属组成的“四帮一”帮教小组,采取定人员、定对象、定任务、定措施,把帮教工作管理落到实处。每月收集帮教小组的帮教信息,整理归档,对可能重新犯罪的人员进行及时谈话教育,进行心理矫正,将预防犯罪消灭在萌芽状态。

在安置帮教工作中,我们建立健全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并坚持抓好落实,使整个安置帮教工作做到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增强了工作的有效性。在日常工作中要求必须做到

“四个坚持”:

1、坚持档案管理制度。严格执行“一人一档”的要求,记录刑释解教人员回归社会的表现情况,所有记录都要在档案中详细体现。

2、坚持会议分析制度。各帮教小组每半年召开了一次例会,分析帮教对象在不同阶段的表现情况,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3、坚持汇报会议制度。各镇(街道)安置帮教领导小组坚持定期或不定期地召开村委有关会议,听取各村委会汇报安置帮教工作开展情况,对存在的困难和提出的问题,及时进行了研究,报请分管领导和主要领导,协同处理,不留死角。

4、坚持排查走访制度。市安置帮教领导组坚持定期或不定期组织专项排查摸底走访,杜绝脱管、漏管的发生,了解刑释解教人员的生活状况,有衣有食,有业可就,预防重新犯罪。

三、从一个核心下功夫,全力拓宽帮扶渠道

让释解人员能“安其心、稳其心”,融入社会就是刑释解教工作的核心。但是对于释解人员来说,常年的监狱生活使其失去了重要生活来源,走出监所又往往受到别人的歧视,若不对这些特殊人群开展正确心理疏导工作,犹如在未愈合的伤口上撒盐一阵隐痛。那么怎么才能使其“和谐回归”呢?

用一句话说,生活有保障是关键。我们的做法是:一是与公安部门沟通,及时办理刑释解教人员落户手续,材料齐全,随到随办;二是与人社局协调,不定期地开展刑释解教人员的职业培训和就业指导,减免有关费用;三是与民政部门协商,发挥职能作用,积极为生活特困的18名回归人员办理“低保”。四是与工商部门协调,支持58名回归人员从事个体经营,减免相关费用。与辖区信用社沟通提供经商小额贷款30余万元;五是在街道和社区开展“择业指导”,积极开展25个公共服务岗位推荐上岗等活动,不断拓展安置途径,用真情和关爱唤起刑释解教人员重塑人生的勇气和信心。我市开张镇村民朱某,曾光荣的服役,复员回乡后,和朋友外出打工期间,一时糊涂,受别人教唆,抢劫了过路者40元而被判四年有期徒刑。刑满释放后,情绪低落,也无心挣钱养家,整天呆在家里,无脸见人。所在辖区司法所人员得知情况后,立即与村干部取得联系,将情况反映到镇民政办,用最快的时间为其办理了农村低保,并积极为其找了一份在镇办企业打工的工作,解决了他的后顾之忧。他激动地拉着司法所人员的手说:“感谢政府、司法所人员、给我的关怀,我要好好做人。”

在抓好刑释解教人员就业能力培训提升的同时,我们积极加强帮教基地建设。近年来我们以此为己任,克服种种困难,设法帮扶,建立了两个帮教基地:一是2014年释解人

员王利勇创建的“永济市走好路鞋业有限公司”,现年销售已突破50万双,年产值达500万元,产品主要销售福建、漳州、四川等监狱,辐射到全国5省30个市。该基地安置释解人员15名,现大多已成为业务骨干和生产能手。2014年11月份,省厅王水成厅长来基地调研,给予了高度评价,《中国青年报》对基地建设做了专题报道。二是创建了“永济市申华机制木炭加工销售有限公司”帮教基地,该公司占地6亩,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年产近万吨木炭,安置释解人员25名。公司由全国复转军人劳模申志敏牵头创办,产品主要是广泛利用农作物废料、木材加工业及锯末,回收再利用,成为再生能源,是利国利民的环保项目。这两个基地的建立,使我市安置帮教工作真正有了依托,拓宽了帮扶渠道。

以上六个方面,是我们近年来在安置帮教工作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工作与上级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今后,我们要查找工作中的不足之处,认真总结,不断创新管理,强化机制,抓好落实,努力做好我市的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

二〇一四年十一月十六日

《强化社会管理创新主要做法经验材料(精选多篇)[本文共20323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